紗線,作為紡織產品前道生產中的半成品,不僅僅關系到織物后道生產的效率,也決定著織物的質量、功能性、檔次、外觀等。花式紗線及其織物行業作為紡織業的后起之秀,是提高紡織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,對纖維原料、紡紗、織造、染整、紡織品設計、服裝、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,是體現紡織工業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我國花式紗線真正得到大發展是在1956年,當時上海贏洲、久安等色織廠用120D人造絲和42S(13.88tex)棉紗在雙羅拉捻線機上生產出毛圈線作緯紗,用42S/2(27.77tex)雙股線作經紗,顏色有大紅、紫紅、黑、墨綠等作底色,在布面上由人造絲毛圈形成一層有光亮的小圈,好似一層雪花,所以稱為“雪花呢”。這個產品當時風行全國。接著上海贏洲色織廠又開發出斷絲花式線,這是我國獨創的一個新品,目前國外還沒有。最近的國際紗線展會上也沒有一家廠商展出這個品種。
第二個發展高潮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。從國外引進了空心錠花式捻線機,開始生產一只腈綸圈圈絨線,它是用腈綸條牽伸后飾線,用10S(58.3tex)中長纖維作芯線和包線,生產成品為2Nm(500tex)左右。也有生產雙色的,當時女同志均喜歡用這種圈圈線手工編織成上衣、帽子、圍巾等,非常流行。據上海調查,每輛公交車上至少有二人以上穿這種上衣,可見流行程度之廣。上海三十一棉引進德國A1lma公司ESP空心錠花式捻線機,第一天生產的產品第二天上午即可賣完。這次浪潮不但各廠相繼引進了各類花式捻線機,而國產花式捻線機也相繼研制成功,投入生產。
20世紀90年代初是我國花式紗線的一個騰飛階段,花式紗線的生產真正上了規模。此前的花式紗線都是各廠為了開發新產品,將普通的捻線機改造成雙羅拉花式捻線機,有花式線產品時就生產花式線,無花式線產品時就生產普通線,因此形不成規模生產。那時,臺商開始在大陸創辦專業花式線廠,為我國大量生產花式紗線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。同時“雪尼爾”線也有了新的發展。花式紗線也由過去的色織產品、粗毛紡產品拓展到針織產品和裝飾織物、家居織物等,使花式紗線有了更廣闊的市場。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花式線鉤編機,20世紀90年代末期發展了花式織帶機,為花式線又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春天,同時也為開發復合式花式線創造了條件。
21世紀初,各種復合式花式線發展很快。復合式花式線的發展,全面推動了紡織機械的發展,而后又促進了花式線產品的開發和應用。